开篇点题:玉与人的共通之处
“玉不琢不成器”这句出自《礼记》的古训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但你想过吗?为什么古人要用”玉石”来比喻人的成长?其实啊,这和玉的特性密切相关——再好的璞玉,不经过工匠的精心雕琢,永远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。这不正像我们每个人吗?天赋再高,不经过进修和磨练,也难以成才。
陈振桂教授在诗中写道:”〈玉〉块本来有天资,〈不〉经打磨是顽石。”多么生动的比喻!玉石有成为美器的潜质,但需要雕琢;人有成才的可能,但需要教育。这种”玉人相通”的聪明,正是儒家教育想法的精髓所在。
历史溯源:一句古训的千年传承
“玉不琢不成器”最早见于《礼记·学记》,原文是:”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”短短十二个字,道出了教育与成长的根本关系。后来这句话还被收入《三字经》,成为家喻户晓的启蒙格言。
为什么这句话能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?由于它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:成长需要付出代价。就像陈教授诗中说的:”〈琢〉细凋精人欣赏,〈不〉经改造质难提。”玉石要经过切、磋、琢、磨四道工序,才能显露光华;人要经历学、思、问、辨四个阶段,才能明理成才。
有趣的是,古人还把治玉的技巧用于比喻教育。《学记’里面说:”君子之于学也,藏焉修焉,息焉游焉。”就像治玉要掌握火候一样,进修也要讲究张弛有度。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提倡的”劳逸结合”吗?
现实启示:当代人的成长之道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”玉不琢不成器”的聪明依然闪闪发光。看看我们周围,那些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,哪个不是经历过一番”雕琢”?陈振桂教授的诗句”〈成〉就大业需砺炼,〈器〉重人生青春时”说得多好啊!
但难题来了: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害怕”被雕琢”?可能是觉得经过太痛苦,或者担心失去自我。其实啊,真正的雕琢不是抹杀特点,而是让优点更突出。就像工匠会根据玉石的纹理设计造型,好的教育也会因材施教。
不妨问问自己:我愿意接受怎样的”雕琢”?是老师严格的指导?是职场残酷的竞争?还是生活无情的考验?无论哪种,记住:每一次雕琢都是为了让你的”玉质”更加显现。
思辨延伸:琢与不琢的辩证关系
当然,”玉不琢不成器”也不是完全的。过度雕琢可能会适得其反,就像过度加工反而会破坏玉石的天然美。这提醒我们:成长需要外力塑造,但也需要保留本真。
陈教授用藏头诗巧妙诠释了这一哲理。每句首字连起来正是”玉不琢不成器”,但每句诗又拓展了原句的内涵。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,不正是”雕琢”艺术的体现吗?
现实生活中,我们既要做一块”待琢之玉”,虚心接受指点;也要做自己的”工匠”,主动规划人生。正如一位智者所说:”人生最大的幸运,是遇到肯雕琢你的人;人生更大的聪明,是学会自我雕琢。”
小编觉得升华:玉器人生的当代价格
回望这句古老的格言,”玉不琢不成器”给当代人的启示实在太多。它告诉我们:天赋只是起点,努力才是通往卓越的道路;它提醒我们:成长难免疼痛,但痛苦终将化为秀丽的花纹。
最终,让我们记住陈振桂教授诗中的警句:”〈器〉重人生青春时。”年轻时不畏雕琢,年长时才能成大器。就像那些历经千年依然温润的古玉,最好的作品,永远经得起时刻的打磨。
因此,当生活给你压力时,不妨想想这句话——那不是要压垮你,而是在雕琢你。毕竟,未经雕琢的人生,就像未成器的璞玉,永远无法展现最深处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