瓜田李下的故事:古人怎样避嫌保清白
一、什么是”瓜田李下”?
“瓜田李下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意思,但它可不是字面上在瓜田里种李树的意思。它最早出自《北史·袁聿修传》,后来三国时期的曹植小编认为‘君子行’里面也提到过:”君子防未然,不处嫌疑间,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。”
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经过别人家的瓜田时,别弯腰提鞋,免得被误会偷瓜;走过李树下时,别抬手整理帽子,以免被怀疑摘李子。你看,古人多讲究!他们早就明白一个道理:有些事务说不清楚,与其事后辩解,不如一开始就避开嫌疑。
二、柳公权怎样用”瓜田李下”劝谏皇帝?
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唐文宗时期。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,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进了皇宫。皇帝一高兴,就让郭宁去邮宁(现在的陕西邮县)当官。这事一传开,老百姓可不乐意了,私下议论纷纷:”这不就是靠女儿上位的吗?”
皇帝觉得很委屈,找来大臣柳公权诉苦:”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,还是大将军,让他当个小地方官怎么了?”柳公权怎么回答的呢?他说:”陛下啊,老百姓哪管那么多?他们只看到郭宁送女儿进宫后就升官了。这就是’瓜田李下’,无论兄弟们再清白也说不清啊!”
你看,连皇帝都会遇到这种说不清的误会,更何况咱们普通人呢?
三、为什么”瓜田李下”的聪明至今不过时?
现在社会虽然进步了,但人性没变。我们还是会遇到类似的情况:比如下班后单独和异性同事吃饭,明明只是谈职业,别人可能就会多想;或者朋友托你帮忙办事,事后非要送你贵重礼物,收了吧怕人说闲话,不收吧又怕伤情感。
古人早就给我们支招了:与其事后解释,不如提前避开。比如柳公权劝皇帝,与其让郭宁这时候当官,不如等风头过了再说。这不就是现在的”避嫌”吗?
四、生活中怎样避免”瓜田李下”的尴尬?
其实技巧很简单:第一,做事光明正大,尽量在公开场合处理敏感事务;第二,遇到可能引起误会的情况,主动说明情况;第三,如果实在避不开,就带上见证人。
举个例子,同事让你帮忙转交礼物给领导,你可以当着大家的面给,或者说”这是XX让我转交给无论兄弟们的”。这样一来,既完成了任务,又避免了”瓜田李下”的嫌疑。
五、小编归纳一下:清白做人,聪明处事
“瓜田李下”的故事告诉我们,做人不仅要清白,还要懂得保护自己的清白。古人的聪明到今天依然实用:有些误会一旦产生,十张嘴也说不清。与其事后费力解释,不如一开始就远离是非之地。
下次当你遇到可能引起误会的情况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:在瓜田里记得别弯腰,在李树下记得别抬手。清白做人,聪明处事,这才是”瓜田李下”给我们的最大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