杠杆教学设计新突破:专利学具让物理课堂活起来

为什么杠杆原理教学总让学生犯困?

提到初中物理的杠杆原理,很多老师都会头疼——明明是最贴近生活的聪明点,为什么学生还是听不懂?郑州童乐汇最新获得的专利学具(CN 221841530 U)给出了答案:传统教学缺少动态演示!这款包含跷跷板主体、力臂调节机构的教具,能通过滚珠连续下落带动平衡臂旋转,把抽象的”动力×动力臂=阻力×阻力臂”变成了肉眼可见的生动画面。

三大创新点破解教学痛点

1. 从静态到动态的颠覆性改变

过去老师只能在黑板上画杠杆示意图,现在通过专利学具的滚珠释放机构,学生能亲眼看到:当滚珠从滑座落下击中延长臂时,平衡臂怎样像跷跷板一样摆动。这种连续顺时针/逆时针旋转的效果,完美诠释了杠杆的省力、费力、等臂三种情形,比PPT动画更直观。

2. 可调节设计满足分层教学

学具的延长臂可横向滑动,配重块能自在增减重量。由此可见老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:先让学生观察等臂杠杆的平衡情形,再通过增加砝码演示省力杠杆,最终挑战”怎样用短力臂撬动重物”。这种阶梯式杠杆教学设计,特别适合物理实验课堂的差异化教学。

3. 互动环节激发探究欲望

专利设计中特别强调”判断滚珠能否顺利下落”的环节。当学生调整力臂长度后,需要预测滚珠能否触发杠杆转动。这种”猜想-验证”模式,正是科学思考培养的核心。有老师反馈:”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计算,会主动要求反复实验,连后排睡觉的孩子都凑过来了!”

怎样将专利教具融入常规课堂

虽然这款学具功能强大,但杠杆教学设计的核心仍是教学目标。建议采用”3步教学法”:

1. 生活化导入:用指甲剪、开瓶器等常见物品引发兴趣

2. 实验观察:分组操作学具,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杠杆情形

3. 原理升华:引导学生用实验数据反推公式

特别注意:学具演示后一定要回归课本。比如当学生看到滚珠在力臂末端落下时杠杆剧烈转动,就可以引入”力矩”概念,天然过渡到高中物理衔接。

从教具革新看教学本质

郑州童乐汇的这项专利给我们重要启示:好的杠杆教学设计,不在于设备多先进,而在于能否建立”现象-原理-应用”的认知闭环。当学生能通过亲手调节力臂长度感受到”四两拨千斤”的奇妙,物理公式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。正如这款学具的跷跷板设计所暗示的——教育的真谛,就是找到那个让思考起飞的支点。

(小贴士:该专利学具已进入量产阶段,学校采购可关注教育部教学仪器目录更新)

赞 (0)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