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株待兔的注释和译文详解:成语背后的深刻寓意

一、守株待兔原文及白话译文

“守株待兔”这个成语大家耳熟能详,但你知道它的完整出处吗?故事源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,原文仅有39个字:”宋人有耕者。田中有株。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”

用现代白话翻译就是: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耕作,地里有个树桩。突然有只狂奔的野兔撞上树桩,折断脖子死了。农夫高兴地扔掉农具,天天守着树桩等下一只兔子。结局当然等不到,反而成了全国的笑话。你看,古人多会用简短的故事讲大道理!

二、逐字注释解析关键词语

要深入领会”守株待兔”,这些关键词必须掌握:

– 株:不是小树苗,而是砍伐后残留的树墩子

– 走:在文言文中特指”跑”,与现代意思不同

– 释其耒:”耒”读lěi,是古代翻土的农具,”释”就是放下

– 冀复得兔:”冀”表示期盼,农夫在幻想天天有兔子撞死

特别要注意”身为宋国笑”这句——”为”表示被动,相当于”被全国人民当笑话”。这些注释是不是让你突然读懂了文言文的精妙?

三、故事背后的双重警示意义

表面看这是个搞笑故事,实则暗藏两个人生道理:

1. 拒绝侥幸心理:兔子撞树纯属偶然,农夫却当成常态。就像有些人中次彩票就辞职专业买彩,结局可想而知。

2. 批判僵化思考:树桩不会移动,兔子却会绕道。死守老技巧不创新,就像那个守着树桩的农夫。

现代生活中,”守株待兔”式思考比比皆是:等客户自动上门的商家、幻想一夜暴富的投资者…这则寓言穿越两千多年依然在打脸懒惰和教条主义!

四、怎样在作文中巧妙运用

想让作文更有说服力?试试这样用”守株待兔”:

– 批评投机行为:”像守株待兔的农夫那样指望运气,不如脚踏实地进修”

– 强调创新重要性:”市场环境瞬息万变,守株待兔的经营模式注定失败”

– 对比论证:”与其守株待兔等机会,不如主动出击创新机遇”

下次写议论文时,这个成语就是你的一枚”哲理炸弹”!

五、延伸思索:我们身边有”现代版农夫”吗?

仔细想想,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现象?比如:

– 死记硬背不拓展资料技巧的学生

– 守着传统工艺不肯改进的老字号

– 等待”伯乐”却不提升自己的职场人

其实韩非子写这个寓言,原本是讽刺当时的儒家想法。今天看来,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每个人可能存在的思考惰性。不妨问问自己:我是否也在某个领域”守株待兔”呢?

小编归纳一下:短短39字的”守株待兔”,注释解析帮我们读懂文字,译文转换让我们领会情节,而真正珍贵的,是故事里那份历久弥新的人生聪明。记住,树桩永远在那里,但兔子不会再来第二次!

赞 (0)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