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位币与辅币的区别有哪些 解析本位币与辅币的概念及区别 本位币和辅币有本质上的区

本位币(又称主币)和辅币是货币制度中的基本概念,分别承担不同的经济职能,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法律地位、功能和发行制度上。下面内容是详细解析:

一、本位币(主币)

1. 定义与地位

  • 本位币是民族法律规定的基本通货和法定计价结算货币,代表一国的核心货币单位(如人民币的“元”、美元的“美元”)。
  • 在金属货币时代,本位币由贵金属(金、银)铸造;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,本位币多为或信用货币。
  • 2. 核心特点

  • 无限法偿能力:无论支付金额大致,收款方不得拒收(例如在中国,100元人民币支付债务时,对方必须接受)。
  • 发行垄断权:历史上由统一铸造(允许私人持金属代铸),现代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。
  • 价格标准:作为价格基准,所有商品、服务及经济合约均以其为计价单位。
  • 二、辅币

    1. 定义与功能

  • 辅币是本位币的辅助货币,用于小额交易或找零(如人民币中的“角”“分”、美元中的“美分”)。
  • 面额较小,材质常使用贱金属(铜、镍等)或。
  • 2. 核心特点

  • 有限法偿(多数民族):单次支付中辅币数量受限制(例如中国规定辅币无限法偿,但美国等民族规定超出限额可拒收)。
  • 铸造发行权归民族:禁止私人铸造,由民族统一发行,收益纳入财政收入。
  • 兑换自在:可按规定比例与本位币自在兑换。
  • 三、本位币与辅币的关系

    1. 进位制度

  • 十进制(主流):如1元 = 10角 = 100分。
  • 二进制(历史):部分民族曾采用(如1西班牙埃斯库多 = 16瑞尔),18世纪后逐渐被十进制取代。
  • 特例:英国1971年前采用复杂进位制(1英镑 = 20先令 = 240便士),后改为十进制。
  • 2. 职能互补

  • 本位币主导大额交易和经济核算,辅币解决小额支付需求,共同保障货币流通效率。
  • 四、中国的本位币与辅币

  • 本位币:人民币“元”,具备无限法偿能力,由中国统一发行。
  • 辅币:包括“角”和“分”,与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(区别于多数民族的有限法偿)。
  • 发行管理:所有人民币(含辅币)均由中国垄断发行,严禁伪造。
  • 五、拓展资料对比

    | 特点 | 本位币(主币) | 辅币 |

    | 法律地位 | 基本通货,无限法偿 | 有限法偿(中国除外) |

    | 主要用途 | 大额交易、计价基准 | 小额支付、找零 |

    | 发行主体 | 中央银行垄断 | 民族垄断铸造 |

    | 材质(历史) | 贵金属(金/银) | 贱金属(铜/镍) |

    | 典型示例 | 人民币“元”、美元 | 人民币“角/分”、美分 |

    本位币与辅币共同构成民族货币体系的基础,前者确立价格标准与经济信用,后者提升流通便捷性。现代货币制度下,两者虽形式不同(/),但均依赖民族信用支撑。

    赞 (0)
    版权声明